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,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,曾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說法,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、吃餃子、吃餛飩的習俗,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 團、冬至長線面的習慣。冬至過節源于漢代,盛于唐宋,相沿至今。《清嘉錄》甚至有“冬至大如年”之說。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。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,是上天賜 予的福氣,。漢朝以冬至為“冬節”,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“賀冬”,例行放假。《后漢書》中有這樣的記載:“冬至前后,君子安身靜體,百官絕事,不聽 政,擇吉辰而后省事。”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,軍隊待命,邊塞閉關,商旅停業,親朋各以美食相贈,相互拜訪,歡樂地過一個“安身靜體”的節日。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,他著《傷寒雜病論》,集醫家之大成,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。張仲景有名言:“進則救世,退則救民;不能為良相,亦當為良醫。”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,訪病施藥,大堂行醫。后毅然辭官回鄉,為鄉鄰治病.其返鄉之時,正是冬季。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,饑寒交迫,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。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,支起大鍋,在冬至那天舍“祛寒嬌耳湯”醫治凍瘡。他把羊肉、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,然后將羊肉、藥物撈出來切碎,用面包成耳朵樣的“嬌耳”,煮熟后,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“嬌耳”,一大碗肉湯。人們吃了“嬌耳”,喝了“祛寒湯”,渾身暖和,兩耳發熱,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。后人學著“嬌耳”的樣子,包成食物,也叫“餃子”或“扁食”。
冬至吃餃子,是不忘“醫圣”張仲景“祛寒嬌耳湯”之恩。至今南陽仍有“冬至不端餃子碗,凍掉耳朵沒人管”的民謠。冬至習俗
【吃湯圓】
在冬至這一天,溫州人都有吃湯圓或麻糍的習慣。長輩會趁著“碎息兒”(溫州方言,意為“孩子”)吃湯圓時進行家教,比如“吃了湯圓就要大一歲了”,勸孩子要更聽話,一切事情都要比去年做得更好。
【曬湯圓粉】
“冬節”前,不少人家會提前幾天將糯米碾成粉,用水拌糊,然后分成一小塊一小塊地擺在竹笪上曬成湯圓粉。湯圓粉曬干后放入洋油箱,要吃時拿幾塊出來用水浸開后使用。有的人家也會一下子曬很多,“冬節”前夕分送給鄰居親戚。
【賣麻糍】
每 當“冬節”前后,溫州老城的街巷里就會出現一些挑著擔賣麻糍的人。這些人一般來自郊區農村,他們事先在家將湯圓粉煮熟捏成團,再帶點白糖、豆沙粉,一路叫 賣,邊賣邊做。他們技術高超,一個麻糍經他雙手一轉動,就變成里面空心、外面光滑、像乒乓球那樣的麻糍團,然后餡上白糖和豆沙,味道香甜。【做節】
在溫州地區的部分農村,“冬節”這一天,家家戶戶都要擺酒席祭拜祖先。將豬頭、雞、鴨、鵝、魚等幾樣東西用和盤盛著,向祖先祭拜,祭拜后一家人坐下吃,這叫作“做節”。
【還天愿】
有些人家在冬至這一天還舉行“還天愿”儀式。在年初所許下的一些心愿如果實現了,都必須在這一天還愿。所以溫州人評價一個人懶惰、干事情有精無彩時,會用“還愿”二字來諷刺,如“你這個人怎么干事情還愿恁,一點勁也沒有”。
這 “還愿”也叫作“百家愿”,意思就是還愿時要端出“百家米”來還。百家米指的是用一百家的米來湊成,這樣才證明還了一百個心愿。但這“百家米”從哪湊呢? 據說,冬至這一天,討飯的乞丐最吃開,因為只有他們手中的米可當作“百家米”,所以一些人家都花高價將乞丐的米買來作祭拜還愿之用。
合肥搬家公司 合肥搬家